书目信息 |
题名: |
斗栱
|
|
作者: | 潘德华 , 潘叶祥 著 | |
分册: | 上册 | |
出版信息: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7.05 |
|
页数: | 34, 337页 | |
开本: | 27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TU-881.2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古建筑--gu jian zhu--木结构--建筑艺术--中国--图集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641-7094-3 |
000 | 01251nam0 2200253 450 | |
001 | 012017000104 | |
010 | @a978-7-5641-7094-3@b精装@dCNY175.00 | |
100 | @a20170628d2017 em y0chiy5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320000 | |
105 | @aak a 000yy | |
106 | @ar | |
200 | 1 | @a斗栱@Adou gong@e简体版@h上册@f潘德华, 潘叶祥著@Fpan de hua, pan ye xiang zhu |
210 | @a南京@c东南大学出版社@d2017.05 | |
215 | @a34, 337页@c图 (部分彩图)@d27cm | |
300 | @a本书荣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江苏省第十届优秀图书奖精品奖 | |
320 | @a有书目 (第694页) | |
330 | @a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极为简单又极标准化的构件, 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 承担起中国建筑中出檐悬挑、承手艺梁袱、装点檐下、显示等级等功能, 其检讨卯之精巧又作为中国建筑木工技术的最高典范。本书作者在这一领域中研究兴实中式达四十余年, 并以十二年的努力写成此书。斗栱的历代变化悉收书中, 榫卯之堂奥尽呈眼底, 共绘图纸三百余幅, 照片一百四十余张, 斗栱分件图一千余件, 可谓斗栱研究之宏大展览。 | |
606 | 0 | @a古建筑@Agu jian zhu@x木结构@x建筑艺术@y中国@j图集 |
690 | @aTU-881.2@v5 | |
701 | 0 | @a潘德华@Apan de hua@4著 |
701 | 0 | @a潘叶祥@Apan ye xiang@4著 |
801 | 0 | @aCN@c20170808 |
905 | @a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b21320330@dTU-881.2@eP102:1@f1 | |
斗栱:简体版.上册/潘德华, 潘叶祥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05 |
34, 337页:图 (部分彩图);27cm |
本书荣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江苏省第十届优秀图书奖精品奖 |
ISBN 978-7-5641-7094-3(精装):CNY175.00 |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极为简单又极标准化的构件, 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 承担起中国建筑中出檐悬挑、承手艺梁袱、装点檐下、显示等级等功能, 其检讨卯之精巧又作为中国建筑木工技术的最高典范。本书作者在这一领域中研究兴实中式达四十余年, 并以十二年的努力写成此书。斗栱的历代变化悉收书中, 榫卯之堂奥尽呈眼底, 共绘图纸三百余幅, 照片一百四十余张, 斗栱分件图一千余件, 可谓斗栱研究之宏大展览。 |
● |
相关链接 |
![]() |
![]() |
![]() |
正题名:斗栱
索取号:TU-881.2/P102:1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320330 | 213203308 | 建筑库101/101建筑库 22排4列3层/ [索取号:TU-881.2/P102:1]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