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 题名: |
编织与建筑
|
|
| 作者: | 陈威 著 | |
| 分册: | ||
| 出版信息: |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24.06 |
|
| 页数: | 217页 | |
| 开本: | 26cm | |
| 丛书名: | ||
| 单 册: | ||
| 中图分类: | TU-8 | |
| 科图分类: | ||
| 主题词: | 建筑艺术--jian zhu yi shu--中国 | |
| 电子资源: | ||
| ISBN: | 978-7-5503-3402-1 | |
| 000 | 01367nam0 2200253 450 | |
| 001 | 95169 | |
| 005 | 20250901200726.32 | |
| 010 | @a978-7-5503-3402-1@dCNY128.00 | |
| 100 | @a20241114d2024 em y0chiy50 ea | |
| 101 | 0 | @achi |
| 102 | @aCN@b330000 | |
| 105 | @aa a 000yy | |
| 106 | @ar | |
| 200 | 1 | @a编织与建筑@Abian zhi yu jian zhu@d= Weaving and architecture@f陈威著@zeng |
| 210 | @a杭州@c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d2024.06 | |
| 215 | @a217页@c图@d26cm | |
| 320 | @a有书目 (第203-214页) | |
| 330 | @a本书共有五章, 第一章“编织: 一种物的形态”, 从造物的角度解读源于手工艺的“编织”。第二章“从物到空间的编织”, 从森佩尔的建筑四要素理论讨论“编织”与建筑的关系。第三章“作为建筑形态的编织”, 从形态学的角度, 围绕编织与建筑形态这一主题, 结合实际的案例阐述编织在建筑领域所呈现的不同空间形态, 以及诗学意涵。第四章“多向度的编织实验”, 以跨界的编织实验为切入点, 从材料、仿生、科技等多角度的突围, 来探讨“编织”作为实验建筑形态衍生的可能性。第五章“数字编织与建造”, 以数字时代建筑领域将编织与数字技术结合进行的形态创新实验, 来探讨参数化设计和数字生成的编织, 研究“数字建造”中编织的未来方向。“结语”部分则对编织与建筑的未来做出进一步的思考与想象。 | |
| 510 | 1 | @aWeaving and architecture@zeng |
| 606 | 0 | @a建筑艺术@Ajian zhu yi shu@y中国 |
| 690 | @aTU-8@v5 | |
| 701 | 0 | @a陈威@Achen wei@4著 |
| 801 | 0 | @aCN@c20250909 |
| 905 | @a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dTU-8@eC583@f1 | |
| 编织与建筑= Weaving and architecture/陈威著.-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4.06 |
| 217页:图;26cm |
| ISBN 978-7-5503-3402-1:CNY128.00 |
| 本书共有五章, 第一章“编织: 一种物的形态”, 从造物的角度解读源于手工艺的“编织”。第二章“从物到空间的编织”, 从森佩尔的建筑四要素理论讨论“编织”与建筑的关系。第三章“作为建筑形态的编织”, 从形态学的角度, 围绕编织与建筑形态这一主题, 结合实际的案例阐述编织在建筑领域所呈现的不同空间形态, 以及诗学意涵。第四章“多向度的编织实验”, 以跨界的编织实验为切入点, 从材料、仿生、科技等多角度的突围, 来探讨“编织”作为实验建筑形态衍生的可能性。第五章“数字编织与建造”, 以数字时代建筑领域将编织与数字技术结合进行的形态创新实验, 来探讨参数化设计和数字生成的编织, 研究“数字建造”中编织的未来方向。“结语”部分则对编织与建筑的未来做出进一步的思考与想象。 |
| ● |
| 相关链接 |
|
|
|
正题名:编织与建筑
索取号:TU-8/C583
 
预约/预借
|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 1 | 1629227 | 216292278 | 建筑库101/ [索取号:TU-8/C583]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