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点·线·面
|
|
作者: | 隈研吾, 著 ;陆宇星 译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2.06 |
|
页数: | 226页 | |
开本: | 19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TU-8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建筑艺术--jian zhu yi shu--世界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217-4206-0 |
000 | 01459nam0 2200253 450 | |
001 | 2259201445 | |
010 | @a978-7-5217-4206-0@b精装@dCNY88.00 | |
100 | @a20220624d2022 em y0chiy50 ea | |
101 | 1 | @achi@cjpn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a a 000yy | |
106 | @ar | |
200 | 1 | @a点·线·面@Adian · xian · mian@f(日) 隈研吾著@g陆宇星译 |
210 | @a北京@c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d2022.06 | |
215 | @a226页@c图@d19cm | |
314 | @a隈研吾, 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 出生于1954年, 东京大学建筑学硕士, 现任东京大学教授。陆宇星, 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 日本二级建筑师。 | |
320 | @a有书目 (第203-207页) | |
330 | @a本书是隈研吾的介绍其新建筑思想之作, 他将粒子建筑, 具象到建筑与材料的“点”“线”“面”, 视为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新实践方法。从密斯的西格拉姆大厦到石头美术馆, 从布鲁内莱斯基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与石蛾的巢到“水枝”, 隈研吾从时间空间维度, 梳理千百年来与其个人的诸多建筑实践, 用“点”“线”“面”使建筑迫近自然。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项目中, 隈研吾对中国的瓦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瓦原本是“活着的”点, 点制造的节奏会给屋顶赋予表情和尺度感。在小屋顶上, 不规整的瓦片不会被整体埋没, 可以很清晰地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点主张自己的存在。而独立的点随机聚集在一起, 变为一片云霞般模糊不明确的“瓦幕”。 | |
606 | 0 | @a建筑艺术@Ajian zhu yi shu@y世界 |
690 | @aTU-8@v5 | |
701 | 0 | @a隈研吾,@Awei yan wu@f1954-@4著 |
702 | 0 | @a陆宇星@Alu yu xing@4译 |
801 | 0 | @aCN@c20220906 |
905 | @a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dTU-8@eW504 | |
点·线·面/(日) 隈研吾著/陆宇星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06 |
226页:图;19cm |
ISBN 978-7-5217-4206-0(精装):CNY88.00 |
本书是隈研吾的介绍其新建筑思想之作, 他将粒子建筑, 具象到建筑与材料的“点”“线”“面”, 视为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新实践方法。从密斯的西格拉姆大厦到石头美术馆, 从布鲁内莱斯基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与石蛾的巢到“水枝”, 隈研吾从时间空间维度, 梳理千百年来与其个人的诸多建筑实践, 用“点”“线”“面”使建筑迫近自然。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项目中, 隈研吾对中国的瓦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瓦原本是“活着的”点, 点制造的节奏会给屋顶赋予表情和尺度感。在小屋顶上, 不规整的瓦片不会被整体埋没, 可以很清晰地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点主张自己的存在。而独立的点随机聚集在一起, 变为一片云霞般模糊不明确的“瓦幕”。 |
● |
相关链接 |
![]() |
![]() |
![]() |
正题名:点·线·面
索取号:TU-8/W504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570344 | 215703442 | 建筑库101/101建筑库 15排3列3层/ [索取号:TU-8/W504] | 在馆 | |
2 | 1570345 | 215703451 | 建筑库101/101建筑库 15排3列3层/ [索取号:TU-8/W504]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