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中国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
|
|
作者: | 张克贵 主编 | |
分册: | 第三辑 | |
出版信息: | 北京 中国建设科技出版社 2025.06 |
|
页数: | 419页 | |
开本: | 25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TU-87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古建筑--gu jian zhu--文物保护--中国--文集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160-4512-1 |
000 | 01420nam 2200229 450 | |
001 | 91537 | |
005 | 20250817090601.96 | |
010 | @a978-7-5160-4512-1@b精装@dCNY158.00 | |
100 | @a20250721d2025 em y0chiy5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ak z 000yy | |
106 | @ar | |
200 | 1 | @a中国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Azhong guo wen wu jian zhu yan jiu yu bao hu@h第三辑@f张克贵主编 |
210 | @a北京@c中国建设科技出版社@d2025.06 | |
215 | @a419页@c图@d25cm | |
330 | @a本书汇集了近年来以张克贵先生为首的专家学者在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涵盖了文物建筑保护理论、保护技术、修复案例、数字化保护等多个方面。它的付梓, 既是对过往成果的总结, 也是对未来的承诺。张克贵先生带领团队在故宫文物修复现场探索的五十个春秋, 恰是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史的生动缩影: 那些混合着桐油气息的深夜研讨, 那些在三维建模中反复校准的历史真相, 那些为血脉觉醒争辩的学术坚守, 终将凝结成穿越时空的文化能量。本书不仅承载着学者们“与古建筑共呼吸”的学术温度, 更寄托着整个文明对“何以中国”的永恒追问。愿这册墨香未散的文集, 能成为照向未来的火种, 当千年后的探寻者轻抚我们今日修复的砖瓦时, 或许会从材料裂隙中读懂这个时代守护文明的虔诚与创新。最后, 愿本书成为一座桥梁, 连接历史与当下, 凝聚智慧与行动, 助力中国古建筑保护事业迈向更高境界。 | |
606 | 0 | @a古建筑@Agu jian zhu@x文物保护@y中国@j文集 |
690 | @aTU-87@v5 | |
701 | 0 | @a张克贵@Azhang ke gui@4主编 |
801 | 0 | @aCN@c20250909 |
905 | @a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dTU-87@eZ132:3@f1 | |
中国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第三辑/张克贵主编.-北京:中国建设科技出版社,2025.06 |
419页:图;25cm |
ISBN 978-7-5160-4512-1(精装):CNY158.00 |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以张克贵先生为首的专家学者在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涵盖了文物建筑保护理论、保护技术、修复案例、数字化保护等多个方面。它的付梓, 既是对过往成果的总结, 也是对未来的承诺。张克贵先生带领团队在故宫文物修复现场探索的五十个春秋, 恰是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史的生动缩影: 那些混合着桐油气息的深夜研讨, 那些在三维建模中反复校准的历史真相, 那些为血脉觉醒争辩的学术坚守, 终将凝结成穿越时空的文化能量。本书不仅承载着学者们“与古建筑共呼吸”的学术温度, 更寄托着整个文明对“何以中国”的永恒追问。愿这册墨香未散的文集, 能成为照向未来的火种, 当千年后的探寻者轻抚我们今日修复的砖瓦时, 或许会从材料裂隙中读懂这个时代守护文明的虔诚与创新。最后, 愿本书成为一座桥梁, 连接历史与当下, 凝聚智慧与行动, 助力中国古建筑保护事业迈向更高境界。 |
● |
相关链接 |
![]() |
![]() |
![]() |
正题名:中国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
索取号:TU-87/Z132:3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625499 | 216254997 | 建筑库101/ [索取号:TU-87/Z132:3]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