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
|
|
作者: | 陈正汉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06 |
|
页数: | x, 339页, [6] 页图版 | |
开本: | 24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TU43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非饱和--fei bao he--土力学--研究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03-069152-1 |
000 | 01447nam0 2200253 450 | |
001 | CAL 0120217210516 | |
005 | 20210815140244.6 | |
010 | @a978-7-03-069152-1@b精装@dCNY188.00 | |
100 | @a20210813d2021 em y0chiy012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afk a 000yy | |
106 | @ar | |
200 | 1 | @a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Afei bao he tu yu te shu tu li xue@e理论创新、科研方法及治学感悟@f陈正汉著 |
210 | @a北京@c科学出版社@d2021.06 | |
215 | @ax, 339页, [6] 页图版@c图 (部分彩图)@d24cm | |
320 | @a有书目 | |
330 | @a本书内容分为三篇及附录。第一篇 (第1章和第2章) 系统介绍作者及其学术团队在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本构模型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 对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的新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 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 第二篇 (第3章至第5章) 对土力学的理论模型和科研方法进行系统论述, 总结作者在加强学术团队创新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 阐述知行合一理念的形成及对发展岩土力学理论体系的思考 ; 第三篇 (第6章和第7章) 是作者的学术奋斗生涯和治学感悟。书末附录主要介绍第十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的盛况和办会经验、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的章程及开展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部分同行专家对作者学术成果的评价。 | |
517 | 1 | @a理论创新、科研方法及治学感悟@Ali lun chuang xin 、 ke yan fang fa ji zhi xue gan wu |
606 | 0 | @a非饱和@Afei bao he@x土力学@x研究 |
690 | @aTU43@v5 | |
701 | 0 | @a陈正汉@Achen zheng han@4著 |
801 | 0 | @aCN@b人天书店@c20210813 |
905 | @aTSG@b0000282@dTU43@eC652@f1 | |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理论创新、科研方法及治学感悟/陈正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06 |
x, 339页, [6] 页图版:图 (部分彩图);24cm |
ISBN 978-7-03-069152-1(精装):CNY188.00 |
本书内容分为三篇及附录。第一篇 (第1章和第2章) 系统介绍作者及其学术团队在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本构模型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 对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的新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 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 第二篇 (第3章至第5章) 对土力学的理论模型和科研方法进行系统论述, 总结作者在加强学术团队创新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 阐述知行合一理念的形成及对发展岩土力学理论体系的思考 ; 第三篇 (第6章和第7章) 是作者的学术奋斗生涯和治学感悟。书末附录主要介绍第十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的盛况和办会经验、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的章程及开展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部分同行专家对作者学术成果的评价。 |
● |
相关链接 |
![]() |
![]() |
![]() |
正题名: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
索取号:TU43/C652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537292 | 215372923 | 建筑库101/101建筑库 94排2列5层/ [索取号:TU43/C652]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