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荀子》文献中的名物化现象研究
|
|
作者: | 张俊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12 |
|
页数: | 256页 | |
开本: | 24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H141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203-5653-4 |
000 | 01220nam0 2200217 450 | |
001 | 009932615 | |
010 | @a978-7-5203-5653-4@dCNY98.00 | |
100 | @a20200928d2019 em y0chiy5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k z 000yy | |
200 | 1 | @a《荀子》文献中的名物化现象研究@A《 xun zi 》 wen xian zhong de ming wu hua xian xiang yan jiu@e认知和功能视角@f张俊著 |
210 | @a北京@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2019.12 | |
215 | @a256页@d24cm | |
300 | @a本专著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荀子》文献中的名物化现象研究:认知语言学和形态学视角”(15YJA740062)的研究成果 | |
330 | @a本书以认知语言学、功能语法及现代句法等相关理论为分析工具,基于对马建忠等先贤关于先秦字词的语义、语法特性的研究成果的整理,对先秦文献《荀子》中句法层面“之”字和“其”字结构中的名物化、词汇层面“者”字和“所”字结构中的名物化以及无形式标记的动词(“为”“有”)和形容词(“明”“利”)的名物化等多种情形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形成了各类名物化更为真实的深层认识,并就名物化的语义基础、认知动因、及心理机制等认知理据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结论客观、新颖且可信。 | |
605 | @a《荀子》@x古代语法@x名物化@x研究 | |
690 | @aH141@v5 | |
701 | 0 | @a张俊@Azhang jun@4著 |
801 | 0 | @aCN@c20200928 |
905 | @a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dH141@eZ125 | |
《荀子》文献中的名物化现象研究:认知和功能视角/张俊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12 |
256页;24cm |
本专著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荀子》文献中的名物化现象研究:认知语言学和形态学视角”(15YJA740062)的研究成果 |
ISBN 978-7-5203-5653-4:CNY98.00 |
本书以认知语言学、功能语法及现代句法等相关理论为分析工具,基于对马建忠等先贤关于先秦字词的语义、语法特性的研究成果的整理,对先秦文献《荀子》中句法层面“之”字和“其”字结构中的名物化、词汇层面“者”字和“所”字结构中的名物化以及无形式标记的动词(“为”“有”)和形容词(“明”“利”)的名物化等多种情形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形成了各类名物化更为真实的深层认识,并就名物化的语义基础、认知动因、及心理机制等认知理据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结论客观、新颖且可信。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荀子》文献中的名物化现象研究
索取号:H141/Z125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464729 | 214647293 | 语言库209/209语言库 73排3列2层/ [索取号:H141/Z125] | 在馆 | |
2 | 1464730 | 214647300 | 语言库209/209语言库 73排3列2层/ [索取号:H141/Z125] | 在馆 | |
3 | 1464731 | 214647319 | 语言库209/209语言库 73排3列2层/ [索取号:H141/Z125]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