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 题名: |
寿堂永固
|
|
| 作者: | 喻梦哲 , 张学伟 著 | |
| 分册: | ||
| 出版信息: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4.04 |
|
| 页数: | 404页 | |
| 开本: | 30cm | |
| 丛书名: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 (20XJCZH014): 唐宋砖石墓葬及塔幢的仿木技术与设计方法研究 | |
| 单 册: | ||
| 中图分类: | TU251.2-092 , K878.8 | |
| 科图分类: | ||
| 主题词: | 墓葬(考古)--mu zang (kao gu)--建筑艺术--中国--辽宋金元时代 | |
| 电子资源: | ||
| ISBN: | 978-7-112-29736-8 | |
| 000 | 01892nam0 2200301 450 | |
| 001 | 2433201984 | |
| 010 | @a978-7-112-29736-8@b精装@dCNY168.00 | |
| 100 | @a20240802d2024 em y0chiy0120 ea | |
| 101 | 0 | @achi |
| 102 | @aCN@b110000 | |
| 105 | @aak a 000yy | |
| 106 | @ar | |
| 200 | 1 | @a寿堂永固@Ashou tang yong gu@e宋金砖墓仿木研究@f喻梦哲, 张学伟著 |
| 210 | @a北京@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d2024.04 | |
| 215 | @a404页@c图 (部分彩图)@d30cm | |
| 225 | @a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 (20XJCZH014): 唐宋砖石墓葬及塔幢的仿木技术与设计方法研究 | |
| 300 | @a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 (20XJCZH014): 唐宋砖石墓葬及塔幢的仿木技术与设计方法研究 | |
| 320 | @a有书目 (第370-383页) | |
| 330 | @a本书主体为第一到第七章, 为总分结构。第一、二章又构成了一个总分结构的整体。第一章讨论了从仿木行为、仿木对象到仿木现象这个过程, 介绍了“仿木现象”这个对象产生和变化的营造传统、伦理观、生死观、对死后世界的看法、仿木对象、技术储备、制度因素等。第二章综述是对绪论的深化, 有关于“仿木现象”的思考, 何为“仿木”, 为何“仿木”, 如何“仿木”, “仿木现象”的所指, 仿木砖墓的技术储备, 仿木砖墓的地域差异, 仿木砖墓的后续发展等内容。这两章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视野、抱负与学力, 完全超越了单个学科的局限。从本文第一部分和本书中列举的考古学、建筑史和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就足以让人惊叹了。第三到第七章分别对宋金仿木砖墓的内容组织、空间营构、设计思路、加工方法、比例控制与构图规律进行论述, 算是对第一、二章中理念的实践。这几个部分各成角度, 每个部分都无法归入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中去, 除非作者有明确的对象性自觉。 | |
| 517 | 1 | @a宋金砖墓仿木研究@Asong jin zhuan mu fang mu yan jiu |
| 586 | @a | |
| 606 | 0 | @a墓葬(考古)@Amu zang (kao gu)@x建筑艺术@y中国@z辽宋金元时代 |
| 690 | @aTU251.2-092@v5 | |
| 690 | @aK878.8@v5 | |
| 701 | 0 | @a喻梦哲@Ayu meng zhe@4著 |
| 701 | 0 | @a张学伟@Azhang xue wei@4著 |
| 801 | 0 | @aCN@c20240802 |
| 905 | @dTU251.2@eY859@f1@sTU251.2/Y859@S@Z | |
| 寿堂永固:宋金砖墓仿木研究/喻梦哲, 张学伟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04 |
| 404页:图 (部分彩图);30cm.-(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 (20XJCZH014): 唐宋砖石墓葬及塔幢的仿木技术与设计方法研究)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 (20XJCZH014): 唐宋砖石墓葬及塔幢的仿木技术与设计方法研究 |
| ISBN 978-7-112-29736-8(精装):CNY168.00 |
| 本书主体为第一到第七章, 为总分结构。第一、二章又构成了一个总分结构的整体。第一章讨论了从仿木行为、仿木对象到仿木现象这个过程, 介绍了“仿木现象”这个对象产生和变化的营造传统、伦理观、生死观、对死后世界的看法、仿木对象、技术储备、制度因素等。第二章综述是对绪论的深化, 有关于“仿木现象”的思考, 何为“仿木”, 为何“仿木”, 如何“仿木”, “仿木现象”的所指, 仿木砖墓的技术储备, 仿木砖墓的地域差异, 仿木砖墓的后续发展等内容。这两章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视野、抱负与学力, 完全超越了单个学科的局限。从本文第一部分和本书中列举的考古学、建筑史和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就足以让人惊叹了。第三到第七章分别对宋金仿木砖墓的内容组织、空间营构、设计思路、加工方法、比例控制与构图规律进行论述, 算是对第一、二章中理念的实践。这几个部分各成角度, 每个部分都无法归入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中去, 除非作者有明确的对象性自觉。 |
| ● |
| 相关链接 |
|
|
|
正题名:寿堂永固
索取号:TU251.2/Y859
 
预约/预借
|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 1 | 21610815 | 216108156 | 建筑库101/101建筑库 72排1列5层/ [索取号:TU251.2/Y859]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