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 题名: |
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
|
|
| 作者: | 陈平原 著 | |
| 分册: | ||
| 出版信息: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08 |
|
| 页数: | 398页 | |
| 开本: | 23cm | |
| 丛书名: | 陈平原著作系列 | |
| 单 册: | ||
| 中图分类: | B260.5 | |
| 科图分类: | ||
| 主题词: | 学术思想--思想史--研究--中国--现代 | |
| 电子资源: | ||
| ISBN: | 978-7-301-31366-4 | |
| 000 | 01454nam 2200241 450 | |
| 001 | 01203209 | |
| 010 | @a978-7-301-31366-4@b精装@dCNY88.00 | |
| 100 | @a20200928d2020 em y0chiy50 ea | |
| 101 | 0 | @achi |
| 102 | @aCN@b110000 | |
| 105 | @aa az 001yy | |
| 200 | 1 | @a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Axian dai zhong guo de shu xue wen ti@f陈平原著 |
| 210 | @a北京@c北京大学出版社@d2020.08 | |
| 215 | @a398页@c图@d23cm | |
| 225 | 2 | @a陈平原著作系列 |
| 314 | @a陈平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著有《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千古文人侠客梦》《读书的风景》等著作多部。 | |
| 320 | @a有书目(第346-357页)和索引 | |
| 330 | @a本书是陈平原“学术史研究三部曲”之一。晚清以降,著作体例与述学文体的巨大变更,使得现代中国的人文学者步履艰难。从当初的“拿来主义”,到今日的“与世界接轨”,在20世纪中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声音是以“科学”取代“夸饰”。著述的不严谨乃至抄袭成风,确实是中国学界的痼疾,可这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另一面,即人文学本身带有很强的修辞意味。谈论人文学的修辞学,不妨先从述学文体说起,因这既牵涉到学术训练、表达能力,更根源于文化心态。不管是赓续传统,还是译述西学,如何弥合自身文体与论述对象之间的缝隙,都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难题。本书谈论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主要是谈在中外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中国学者如何建立“表达”的立场、方式与边界。 | |
| 606 | 0 | @a学术思想@x思想史@x研究@y中国@z现代 |
| 690 | @aB260.5@v5 | |
| 701 | 0 | @a陈平原@Achen ping yuan@4著 |
| 801 | 0 | @aCN@c20200928 |
| 905 | @a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dB260.5@eC520-2 | |
| 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陈平原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08 |
| 398页:图;23cm.-(陈平原著作系列) |
| ISBN 978-7-301-31366-4(精装):CNY88.00 |
| 本书是陈平原“学术史研究三部曲”之一。晚清以降,著作体例与述学文体的巨大变更,使得现代中国的人文学者步履艰难。从当初的“拿来主义”,到今日的“与世界接轨”,在20世纪中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声音是以“科学”取代“夸饰”。著述的不严谨乃至抄袭成风,确实是中国学界的痼疾,可这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另一面,即人文学本身带有很强的修辞意味。谈论人文学的修辞学,不妨先从述学文体说起,因这既牵涉到学术训练、表达能力,更根源于文化心态。不管是赓续传统,还是译述西学,如何弥合自身文体与论述对象之间的缝隙,都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难题。本书谈论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主要是谈在中外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中国学者如何建立“表达”的立场、方式与边界。 |
| ● |
| 相关链接 |
|
|
|
正题名: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
索取号:B260.5/C520-2
 
预约/预借
|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 1 | 1467002 | 214670024 | 社科库509/509社科库 15排4列3层/ [索取号:B260.5/C520-2] | 在馆 | |
| 2 | 1467003 | 214670033 | 社科库509/509社科库 15排4列3层/ [索取号:B260.5/C520-2]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