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本馆介绍
  • 公告通知
  • 最新文献
  • 馆藏检索
  • 电子资源
  • 读者导购
  • 参考咨询
  • CALIS
  • 我的图书馆
  • 登录
  • 详细信息显示
  • 放入我的书架
  • 预约/预借图书
  • 作者相关作品
  • 分类相关作品
  • 丛书相关作品
  • 出版社相关作品

书目信息

  • 表格格式
  • 工作单格式
  • 卡片格式
题名:
集约·低碳·再生
    
 
作者: 韩冬青 著
分册:  
出版信息: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5.02
页数: 11, 355页
开本: 26cm
丛书名:
单 册:
中图分类: TU984.11
科图分类:
主题词: 城市建设--cheng shi jian she--城市规划
电子资源:
ISBN: 978-7-5766-1287-5
 
 
 
 
 
000 02176nam0 2200301 450
001 89156
005 20250814082209.57
010    @a978-7-5766-1287-5@dCNY280.00
099    @aCAL 012025038516
100    @a20250424d2025 em y0chiy50 ea
101 0  @achi
102    @aCN@b320000
105    @aak a 000yy
106    @ar
200 1  @a集约·低碳·再生@Aji yue ·di tan ·zai sheng@e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d= Integration, low-carbon & regeneration@eholistic design of urban architecture@f韩冬青著@zeng
210    @a南京@c东南大学出版社@d2025.02
215    @a11, 355页@c图 (部分彩图)@d26cm
300    @a“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314    @a韩冬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320    @a有书目 (第342-346页)
330    @a本书以科学认知、策略方法及路径机制为架构。第一章, 基于城市建筑学视野, 以及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提出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理念。第二章“城市建筑形态的系统认知”, 以“街区-地块-建筑”层级结构为基础, 构建以“网络/面域”为对象、“几何/构型”为视角的形态解析矩阵, 建立“形-量-性”一体表述方法 ; 演化机理、演变周期和迭代形式, 构成了城市建筑形态历时性分析方法。在认知基础上, 结构与场所、模式与变形、传承与演化, 成为一体化设计的基本策略。第三、四、五章相继讨论了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的三个当代议题--集约、低碳、再生。第三章从网络与区块的层级连接、构型的层级组合、建筑与城市的跨层级交叠三方面, 提出集约导向的一体化设计方法。第四章从形态适变性、气候适应性、循环复合性三方面, 提出低碳导向的一体化设计方法 ; 第五章从历史网络的叠合与延续、区块形态的保护与重塑、文化地层的揭示与呈现三方面, 提出历史环境下保护再生的一体化设计方法 ; 从土地集约化效率、公共空间品质、路径连接效率三方面, 提出需求牵引的改造再生一体化设计方法。第六章“协同机制”, 讨论专业协同与社会协同的组织构成与模式, 提出“空间-主体-政策”一体化协同机制的发展方向。
510 1  @aIntegration, low-carbon and regeneration@eholistic design of urban architecture@zeng
517 1  @a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Acheng shi jian zhu de yi ti hua she ji
606 0  @a城市建设@Acheng shi jian she@x城市规划
690    @aTU984.11@v5
701  0 @a韩冬青@Ahan dong qing@4著
801  0 @aCN@c20250909
905    @a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dTU984.11@eH070@f1
    
    集约·低碳·再生: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Integration, low-carbon & regeneration:holistic design of urban architecture/韩冬青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5.02
    11, 355页:图 (部分彩图);26cm
    “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ISBN 978-7-5766-1287-5:CNY280.00
    本书以科学认知、策略方法及路径机制为架构。第一章, 基于城市建筑学视野, 以及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提出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理念。第二章“城市建筑形态的系统认知”, 以“街区-地块-建筑”层级结构为基础, 构建以“网络/面域”为对象、“几何/构型”为视角的形态解析矩阵, 建立“形-量-性”一体表述方法 ; 演化机理、演变周期和迭代形式, 构成了城市建筑形态历时性分析方法。在认知基础上, 结构与场所、模式与变形、传承与演化, 成为一体化设计的基本策略。第三、四、五章相继讨论了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的三个当代议题--集约、低碳、再生。第三章从网络与区块的层级连接、构型的层级组合、建筑与城市的跨层级交叠三方面, 提出集约导向的一体化设计方法。第四章从形态适变性、气候适应性、循环复合性三方面, 提出低碳导向的一体化设计方法 ; 第五章从历史网络的叠合与延续、区块形态的保护与重塑、文化地层的揭示与呈现三方面, 提出历史环境下保护再生的一体化设计方法 ; 从土地集约化效率、公共空间品质、路径连接效率三方面, 提出需求牵引的改造再生一体化设计方法。第六章“协同机制”, 讨论专业协同与社会协同的组织构成与模式, 提出“空间-主体-政策”一体化协同机制的发展方向。
●
相关链接 在E读中查询图书 在当当中查询图书 在豆瓣中查询图书


正题名:集约·低碳·再生     索取号:TU984.11/H070         预约/预借

序号 登录号 条形码 馆藏地/架位号 状态 备注
1 1623118   216231183   建筑库201/ [索取号:TU984.11/H070] 在馆    
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 欢迎您!
大连网信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