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空间与机制
|
|
作者: | 廖橙 , 许牧川 , 陈瀚 编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4.12 |
|
页数: | 259页 | |
开本: | 21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TU2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建筑设计--jian zhu she ji--研究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112-30438-7 |
000 | 01711nam0 2200289 450 | |
001 | 94181 | |
005 | 20250820084704.62 | |
010 | @a978-7-112-30438-7@dCNY59.00 | |
100 | @a20250103d2024 em y0chiy5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a z 000yy | |
106 | @ar | |
200 | 1 | @a空间与机制@Akong jian yu ji zhi@e设计作为批判性思考的媒介@d= Space and mechanism@edesign as critical thinking@f廖橙, 许牧川, 陈瀚编著@zeng |
210 | @a北京@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d2024.12 | |
215 | @a259页@c图@d21cm | |
314 | @a廖橙, 博士,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学院(GSAPP)。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许牧川, 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建筑史硕士、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建筑设计硕士。陈瀚,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环境设计系副主任, 原一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 广东省陈设协会设计师分会理事。 | |
330 | @a本书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介: 介绍议题以及场域与线索 ; 第二部分调查: 通过文献研究, 空间范式研究、社会调研的综合调查, 发现现实中的潜在问题并发掘问题背后的动因 ; 第三部分构想: 以设计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的交叉领域为基础, 建立思想框架, 强调批判性思维, 从空间的维度进入城市生活中, 提供改善当代劳动关系、生产模式、社会机制的空间策略、愿景与模型, 重建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秩序 ; 第四部分评语 ; 记录教师团队的反思。 | |
510 | 1 | @aSpace and mechanism@edesign as critical thinking@zeng |
517 | 1 | @a设计作为批判性思考的媒介@Ashe ji zuo wei pi pan xing si kao de mei jie |
606 | 0 | @a建筑设计@Ajian zhu she ji@x研究 |
690 | @aTU2@v5 | |
701 | 0 | @a廖橙@Aliao cheng@4编著 |
701 | 0 | @a许牧川@Axu mu chuan@4编著 |
701 | 0 | @a陈瀚@Achen han@4编著 |
801 | 0 | @aCN@c20250909 |
905 | @a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dTU2@eL466@f1 | |
空间与机制:设计作为批判性思考的媒介= Space and mechanism:design as critical thinking/廖橙, 许牧川, 陈瀚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12 |
259页:图;21cm |
ISBN 978-7-112-30438-7:CNY59.00 |
本书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介: 介绍议题以及场域与线索 ; 第二部分调查: 通过文献研究, 空间范式研究、社会调研的综合调查, 发现现实中的潜在问题并发掘问题背后的动因 ; 第三部分构想: 以设计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的交叉领域为基础, 建立思想框架, 强调批判性思维, 从空间的维度进入城市生活中, 提供改善当代劳动关系、生产模式、社会机制的空间策略、愿景与模型, 重建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秩序 ; 第四部分评语 ; 记录教师团队的反思。 |
● |
相关链接 |
![]() |
![]() |
![]() |
正题名:空间与机制
索取号:TU2/L466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628107 | 216281075 | 建筑库101/ [索取号:TU2/L466]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