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苍凉的背影
|
|
作者: | 张实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07 |
|
页数: | 520页 | |
开本: | 24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F426.31 , K827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张之洞(1837--1909)--人物研究 , 钢铁工业--工业史--史料--中国--清后期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01-023470-0 |
000 | 01621nam0 2200241 450 | |
001 | 2021103064 | |
010 | @a978-7-01-023470-0@dCNY168.00 | |
100 | @a20220906d2022 em y0chiy011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y z 000yy | |
106 | @ar | |
200 | 1 | @a苍凉的背影@Acang liang de bei ying@e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f张实著 |
210 | @a北京@c人民出版社@d2022.07 | |
215 | @a520页@d24cm | |
330 | @a本书《前编 光绪十五年》结合典型的历史事例,具体阐述光绪中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有关国际背景,为本编作了具有历史形象实感的铺垫。《本编 荆天棘地千秋业》以原始档案为依据,以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灵活采用考证、叙述、论证等方式,全面翔实地展现了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张之洞迎难而上、克服各种阻力、不屈不挠开创中国钢铁工业的全过程。实事求是地考证了百年来广受非议的购炉、选址、质量、效益等问题的由来和真相;作出“叶景葵《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不应作为依据”的结论,从源头上推翻了百年来谴责张之洞的史料基础。以一家之言,自成体系,对张之洞这一事业作出了建立在确凿史实上的独创性的高度评价。并通过这一过程,揭示了他与慈禧、李鸿章、盛宣怀、翁同龢、刘坤一等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揭露了晚清政局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从一个侧面揭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及其必然的历史命运。此次增订,全文增加了脚注,彰显了事事有出处的学术严谨性,与它的姊妹篇《悲怆的绝唱——盛宣怀与汉冶萍公司》保持体例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还参考了更多的文献,补充了大量史料,新写了部分小节。 | |
606 | 0 | @a张之洞(1837@x1909)@x人物研究 |
606 | 0 | @a钢铁工业@x工业史@x史料@y中国@x清后期 |
690 | @aF426.31@v5 | |
690 | @aK827@v5 | |
701 | 0 | @a张实@Azhang shi@4著 |
801 | 0 | @aCN@c20220906 |
905 | @a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dK827@eZ2501@f1 | |
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张实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07 |
520页;24cm |
ISBN 978-7-01-023470-0:CNY168.00 |
本书《前编 光绪十五年》结合典型的历史事例,具体阐述光绪中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有关国际背景,为本编作了具有历史形象实感的铺垫。《本编 荆天棘地千秋业》以原始档案为依据,以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灵活采用考证、叙述、论证等方式,全面翔实地展现了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张之洞迎难而上、克服各种阻力、不屈不挠开创中国钢铁工业的全过程。实事求是地考证了百年来广受非议的购炉、选址、质量、效益等问题的由来和真相;作出“叶景葵《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不应作为依据”的结论,从源头上推翻了百年来谴责张之洞的史料基础。以一家之言,自成体系,对张之洞这一事业作出了建立在确凿史实上的独创性的高度评价。并通过这一过程,揭示了他与慈禧、李鸿章、盛宣怀、翁同龢、刘坤一等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揭露了晚清政局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从一个侧面揭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及其必然的历史命运。此次增订,全文增加了脚注,彰显了事事有出处的学术严谨性,与它的姊妹篇《悲怆的绝唱——盛宣怀与汉冶萍公司》保持体例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还参考了更多的文献,补充了大量史料,新写了部分小节。 |
● |
相关链接 |
![]() |
![]() |
![]() |
正题名:苍凉的背影
索取号:K827/Z2501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561260 | 215612601 | 社科库309/309社科库 57排4列5层/ [索取号:K827/Z2501]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