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共同体的焚毁
|
|
作者: | 米勒 著 ;陈旭 译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
页数: | 13,367页 | |
开本: | 21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I712.06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文学评论--美国--文集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305-21839-2 |
000 | 01307nam0 2200265 450 | |
001 | 2069383725 | |
005 | 20201106191633.10 | |
010 | @a978-7-305-21839-2@dCNY68.00 | |
100 | @a20190918d2019 em y0chiy50 ea | |
101 | 1 | @achi@ceng |
102 | @aCN@b320000 | |
105 | @ay z 000yy | |
200 | 1 | @a共同体的焚毁@9gong tong ti de fen hui@e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dThe conflagration of community@e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f(美)J. 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著@g陈旭译@zeng |
210 | @a南京@c南京大学出版社@d2019 | |
215 | @a13,367页@d21cm | |
300 | @a守望者·镜与灯/但汉松主编 | |
330 | @a本书是作者关于大屠杀写作的文学评论,是其对阿多诺“奥斯维辛之后的诗歌是野蛮的”这一观点的挑战。作者通过让-吕克·南希、卡夫卡、托马斯·基尼利、伊恩·麦克尤恩、阿特·斯皮格曼、伊姆雷·凯尔泰斯、托妮·莫里森相关作品的解读,揭示了其中表现类似事件的相互呼应之处,从而揭示了文学是见证奥斯维辛大屠杀的有力方式,以及奥斯维辛对人类共同体的影响。 | |
510 | 1 | @aConflagration of community@e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zeng |
517 | 1 | @a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9ao si wei xin qian hou de xiao shuo |
606 | 0 | @a文学评论@y美国@j文集 |
690 | @aI712.06@v5 | |
701 | 0 | @c(美)@a米勒@9mi le@c(Miller, J. Hillis)@4著 |
702 | 0 | @a陈旭@9chen xu@4译 |
801 | 0 | @aCN@bzjlib@c20201005 |
905 | @aZUCC@dI712.06@eM656 | |
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The conflagration of community: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美)J. 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著/陈旭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
13,367页;21cm |
守望者·镜与灯/但汉松主编 |
ISBN 978-7-305-21839-2:CNY68.00 |
本书是作者关于大屠杀写作的文学评论,是其对阿多诺“奥斯维辛之后的诗歌是野蛮的”这一观点的挑战。作者通过让-吕克·南希、卡夫卡、托马斯·基尼利、伊恩·麦克尤恩、阿特·斯皮格曼、伊姆雷·凯尔泰斯、托妮·莫里森相关作品的解读,揭示了其中表现类似事件的相互呼应之处,从而揭示了文学是见证奥斯维辛大屠杀的有力方式,以及奥斯维辛对人类共同体的影响。 |
● |
相关链接 |
![]() |
![]() |
![]() |
正题名:共同体的焚毁
索取号:I712.06/M656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483654 | 214836542 | 文学库116/116文学库 25排3列1层/ [索取号:I712.06/M656] | 在馆 | |
2 | 1483655 | 214836551 | 文学库116/116文学库 25排3列1层/ [索取号:I712.06/M656] | 在馆 | |
3 | 1483656 | 214836560 | 社科二线422/116文学库 25排3列1层/ [索取号:I712.06/M656]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