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遗业与轨则
|
|
作者: | 戴登云,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
|
页数: | 206页 | |
开本: | 21cm | |
丛书名: | 文史哲研究丛刊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B26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学术思想--xue shu si xiang--思想史--中国--现代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325-7548-0 |
000 | 01429nam 2200277 450 | |
001 | 0100004683 | |
010 | @a978-7-5325-7548-0@dCNY34.00 | |
100 | @a20150514d2015 em y0chiy5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310000 | |
105 | @ay a 000yy | |
106 | @ar | |
200 | 1 | @a遗业与轨则@Ayi ye yu gui ze@e百年中国学术论衡@f戴登云著 |
210 | @a上海@c上海古籍出版社@d2015 | |
215 | @a206页@d21cm | |
225 | 2 | @a文史哲研究丛刊@Awen shi zhe yan jiu cong kan |
320 | @a有书目 | |
330 | @a本书为作者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学术史的研究与反思的文章解集。作者认为,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学术规范化”讨论, 到今天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吁求, 学界对于学术史反思的持续热情, 正好说明了与之相反的情况, 当代中国的学术史反思热, (至少到目前为止), 不但没有通过学术史的重构与重估普遍地激发出当代中国学人的反思潜能, 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实现某种期待已久的学术突破和理论跨越; 相反, 倒又一次成为当代中国学界的自我反思能力与理论建构能力异常匮乏的表征之一。作者通过对“学术”概念的思考、指出现代中国学术典范的内在缺失, 并试图指明现代中国诗学建构的理论基点, 最终表达了对现代中国学术的价值诉求及其内在困境的关怀。另有3篇附录。 | |
410 | 0 | @12001 @a文史哲研究丛刊 |
517 | 1 | @a百年中国学术论衡@Abai nian zhong guo xue shu lun heng |
606 | 0 | @a学术思想@Axue shu si xiang@x思想史@y中国@z现代 |
690 | @aB26@v5 | |
701 | 0 | @a戴登云,@Adai deng yun@f1972-@4著 |
801 | 0 | @aCN@c20160505 |
856 | @a | |
905 | @a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dB26@eD108 | |
遗业与轨则:百年中国学术论衡/戴登云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
206页;21cm.-(文史哲研究丛刊) |
ISBN 978-7-5325-7548-0:CNY34.00 |
本书为作者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学术史的研究与反思的文章解集。作者认为,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学术规范化”讨论, 到今天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吁求, 学界对于学术史反思的持续热情, 正好说明了与之相反的情况, 当代中国的学术史反思热, (至少到目前为止), 不但没有通过学术史的重构与重估普遍地激发出当代中国学人的反思潜能, 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实现某种期待已久的学术突破和理论跨越; 相反, 倒又一次成为当代中国学界的自我反思能力与理论建构能力异常匮乏的表征之一。作者通过对“学术”概念的思考、指出现代中国学术典范的内在缺失, 并试图指明现代中国诗学建构的理论基点, 最终表达了对现代中国学术的价值诉求及其内在困境的关怀。另有3篇附录。 |
● |
相关链接 |
![]() |
![]() |
![]() |
正题名:遗业与轨则
索取号:B26/D108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248475 | 212484756 | 社科库509/509社科库 15排3列4层/ [索取号:B26/D108] | 在馆 | |
2 | 1248476 | 212484765 | 社科库509/509社科库 15排3列4层/ [索取号:B26/D108] | 在馆 | |
3 | 1248477 | 212484774 | 社科库509/509社科库 15排3列4层/ [索取号:B26/D108]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