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 题名: |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史
|
|
| 作者: | 杜艳华 , 王达山 , 黄玲 编著 | |
| 分册: | ||
| 出版信息: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11 |
|
| 页数: | 342页 | |
| 开本: | 23cm | |
| 丛书名: | ||
| 单 册: | ||
| 中图分类: | D24 | |
| 科图分类: | ||
| 主题词: | ||
| 电子资源: | ||
| ISBN: | 978-7-309-12628-0 | |
| 000 | 01504nam 2200277 450 | |
| 001 | 0100004166 | |
| 010 | @a978-7-309-12628-0@dCNY52.00 | |
| 100 | @a20161215d2016 em y0chiy50 ea | |
| 101 | 0 | @achi |
| 102 | @aCN@b310000 | |
| 105 | @ay z 000yy | |
| 106 | @ar | |
| 200 | 1 | @a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史@e论点与文献@f杜艳华,王达山,黄玲编著@Azhong guo gong chan dang xian dai hua li lun chuang xin shi |
| 210 | @a上海@c复旦大学出版社@d2016.11 | |
| 215 | @a342页@d23cm | |
| 300 | @a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 |
| 312 | @a封面英文题名:Innovation of modernization theory an anthology of thesis and documents | |
| 330 | @a本书将中国的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观察,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前苏联和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条件、发展途径等进行比较,揭示中国现代化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客观要求及其参照。另一方面,书中从中国特定的和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力图反映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全貌,做到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其中,通过各个历史阶段理论创新背景、条件、内容的阐述,揭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以及在现代化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 | |
| 510 | 1 | @aInnovation of modernization theory an anthology of thesis and documents@zeng |
| 601 | 02 | @a中国共产党@x现代化理论@x研究 |
| 690 | @aD24@v5 | |
| 701 | 0 | @a杜艳华@c(女,@f1957~)@4编著@Adu yan hua |
| 701 | 0 | @a王达山@4编著@Awang da shan |
| 701 | 0 | @a黄玲@c(政治)@4编著@Ahuang ling |
| 801 | 0 | @aCN@c201701015 |
| 905 | @a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dD24@eD882 | |
|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史:论点与文献/杜艳华,王达山,黄玲编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1 |
| 342页;23cm |
| 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
| ISBN 978-7-309-12628-0:CNY52.00 |
| 本书将中国的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观察,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前苏联和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条件、发展途径等进行比较,揭示中国现代化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客观要求及其参照。另一方面,书中从中国特定的和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力图反映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全貌,做到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其中,通过各个历史阶段理论创新背景、条件、内容的阐述,揭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以及在现代化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 |
| ● |
| 相关链接 |
|
|
|
正题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史
索取号:D24/D882
 
预约/预借
|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 1 | 1363164 | 213631649 | 社科库509/509社科库 69排2列1层/ [索取号:D24/D882] | 在馆 | |
| 2 | 1363165 | 213631658 | 社科库509/509社科库 69排2列1层/ [索取号:D24/D882] | 在馆 |